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,緩解了我國多個地區(qū)的“渴”。然而,“兩手準備”才是解決我國多個地區(qū)水資源緊缺的問題。海水淡化的經濟性、情節(jié)性和可持續(xù)性,使得它從眾多辦法中脫穎而出顯得不那么突兀。
成本是海水淡化能否進入市場的關鍵因素。“近15年來,我們的海水淡化綜合成本下降了60%,今后成本下降速度也許不像前面那么快,但一定會繼續(xù)下降。”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(fā)中心副主任王壽根對海水淡化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。
目前,在河北曹妃甸,日產5萬噸項目示范工程已經投產運行。“從這個項目實際運行情況看,1噸水能耗是3.2度電,能列入國際先進水平。”王壽根說。這種能耗的淡化海水,算上設備折舊和材料損耗,出水成本大約為每噸5元錢左右,遠高于南方2元多的水價。同時,要把曹妃甸的淡化海水送到北京,需修建270公里輸水管道,造價100億元,核算下來每噸水的成本高達8元。
國際上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.67至2.5美元/立方米之間,最低可以達到0.5美元/立方米;我國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5至8元/立方米。不少業(yè)內專家建議,國家應該像支持新能源產業(yè)發(fā)展一樣,出臺適用于淡化海水的補貼體制和完整政策體系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坦言,海水淡化產業(yè)化發(fā)展需要政府扶持,“應將海水淡化項目納入公益性工程項目,給予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補助和配套政策優(yōu)惠。”
在我國,海水淡化從1958年開始起步,在走過技術研發(fā)、產業(yè)化等階段后,目前正進入產業(yè)發(fā)展與應用階段。截至2013年年底,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,主要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,北方主要以大規(guī)模的工業(yè)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,南方則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。海水淡化總產水規(guī)模已從2003年的日產不足3萬噸發(fā)展為2013年年底的日產90.8萬噸。
這樣的增長速度看起來驚人,其實并未達到預期。2013年,全國自來水生產總量約為495億立方米,日均90.8萬噸海水淡化產能僅占自來水生產總量的0.7%。中國水利協(xié)會脫鹽分會秘書長郭有智表示,受多重因素影響,我國海水淡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并非一帆風順,目前海水淡化產能與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的日產220萬立方米水平相差較大。
從世界范圍看,全球海水淡化規(guī)模近年來也不斷攀升,截至2013年8月,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(qū)應用淡化技術,海水淡化日產量已超8000萬噸預計到2018年,全球淡化工程總裝機容量將達到日產1.38億噸。去年,美國研究機構發(fā)布的《2013-2018年海水淡化設備市場全球趨勢與預測報告》指出,至2018年,全球海水淡化設備市場的市值將有望達到152.74億美元,2013年至201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9.1%。這份《報告》還顯示,反滲透技術由于不額外需要其他化石燃料,且能量回收設備的消耗較低,對膜材料的開發(fā)改進也較少,將成為最重要的海水淡化技術之一。未來亞太地區(qū)將成為反滲透技術的一個重要需求區(qū)域。
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。在我國已建的海水淡化裝置中,反滲透法的“膜法”約占總容量的74%,蒸餾淡化的“熱法”約占25%,其他海水淡化法約占1%。在目前全球海水淡化市場份額中,“膜法”約占65%,“熱法”約占30%。

成本是海水淡化能否進入市場的關鍵因素。“近15年來,我們的海水淡化綜合成本下降了60%,今后成本下降速度也許不像前面那么快,但一定會繼續(xù)下降。”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(fā)中心副主任王壽根對海水淡化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。
目前,在河北曹妃甸,日產5萬噸項目示范工程已經投產運行。“從這個項目實際運行情況看,1噸水能耗是3.2度電,能列入國際先進水平。”王壽根說。這種能耗的淡化海水,算上設備折舊和材料損耗,出水成本大約為每噸5元錢左右,遠高于南方2元多的水價。同時,要把曹妃甸的淡化海水送到北京,需修建270公里輸水管道,造價100億元,核算下來每噸水的成本高達8元。
國際上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.67至2.5美元/立方米之間,最低可以達到0.5美元/立方米;我國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5至8元/立方米。不少業(yè)內專家建議,國家應該像支持新能源產業(yè)發(fā)展一樣,出臺適用于淡化海水的補貼體制和完整政策體系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坦言,海水淡化產業(yè)化發(fā)展需要政府扶持,“應將海水淡化項目納入公益性工程項目,給予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補助和配套政策優(yōu)惠。”
在我國,海水淡化從1958年開始起步,在走過技術研發(fā)、產業(yè)化等階段后,目前正進入產業(yè)發(fā)展與應用階段。截至2013年年底,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,主要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,北方主要以大規(guī)模的工業(yè)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,南方則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。海水淡化總產水規(guī)模已從2003年的日產不足3萬噸發(fā)展為2013年年底的日產90.8萬噸。
這樣的增長速度看起來驚人,其實并未達到預期。2013年,全國自來水生產總量約為495億立方米,日均90.8萬噸海水淡化產能僅占自來水生產總量的0.7%。中國水利協(xié)會脫鹽分會秘書長郭有智表示,受多重因素影響,我國海水淡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并非一帆風順,目前海水淡化產能與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的日產220萬立方米水平相差較大。
從世界范圍看,全球海水淡化規(guī)模近年來也不斷攀升,截至2013年8月,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(qū)應用淡化技術,海水淡化日產量已超8000萬噸預計到2018年,全球淡化工程總裝機容量將達到日產1.38億噸。去年,美國研究機構發(fā)布的《2013-2018年海水淡化設備市場全球趨勢與預測報告》指出,至2018年,全球海水淡化設備市場的市值將有望達到152.74億美元,2013年至201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9.1%。這份《報告》還顯示,反滲透技術由于不額外需要其他化石燃料,且能量回收設備的消耗較低,對膜材料的開發(fā)改進也較少,將成為最重要的海水淡化技術之一。未來亞太地區(qū)將成為反滲透技術的一個重要需求區(qū)域。
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。在我國已建的海水淡化裝置中,反滲透法的“膜法”約占總容量的74%,蒸餾淡化的“熱法”約占25%,其他海水淡化法約占1%。在目前全球海水淡化市場份額中,“膜法”約占65%,“熱法”約占30%。
